《耶稣颂》46讲分享会
品格与恩典的交织
——基于《耶稣颂》第46讲“耶稣的品格观”分享会内容整理与阐释
在一场以《耶稣颂》第46讲为核心的分享会中,一群渴慕真道的弟兄姊妹们,围绕“耶稣的品格观”这一主题,展开了深刻的属灵交通。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,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谈。分享会聚焦于一个看似矛盾却蕴含神圣智慧的真理——“自卑的必升为高”。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梳理与阐释此次分享会的核心洞见,探讨在基督信仰中,真实的品格如何根植于对的正确认知,以及它如何与的顽疾相对立,并最终在效法基督、回归孩童样式的生命实践中,彰显出恩典的荣美。
一、核心悖论:“自卑”——通往高升的唯一路径
分享会的起点,也是贯穿始终的红线,便是对一词的重新审视。在世俗的价值观中,“自卑”常与懦弱、缺乏自信等负面特质挂钩。然而,在基督的教导中,被赋予了全新的、颠覆性的内涵。它并非指向心理层面的自我贬低,而是指向一种在神面前根本性的自我定位。
正如分享者所言,这种是认识到自己作为受造之物的本相:在永恒、荣耀、丰富的上帝面前,我们是全然有限、一无所有、且彻底败坏的。它是一种灵里的贫穷感,是承认若非神的恩典,我们便一无所能,也一无所是。这种认知并非导向绝望,而是开启了通往真正丰盛生命的大门。因为只有当我们清空自己,承认自己的“不行”与“无有”,才能为神的“所是”与“所有”腾出空间,让祂的恩典与大能来充满我们。
因此,“自卑的必升为高”并非一个交换条件,而是一个属灵的必然律。这里的“高升”,不是指世俗地位的显赫,而是指被神抬举,成为祂合用的器皿,生命被提升到与神更亲密、更同行的属天境界。这正是分享会所强调的,信徒聚会的目的,不应止步于听闻福音,更在于追求生命的进深——“得了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”。
二、堕落之根:解构“自义”的三重伪装
与全然对立的,是人堕落的根源——。分享会中,逄弟兄的见解尤为深刻,他指出,救恩首要解决的,并非我们“不够完美”的问题,而是我们“自以为义”的根本问题。这种如同一层坚固的营垒,阻碍我们与神建立真实的关系。它潜藏在人性的深处,并以多种面貌出现。
1. “自以为是”:理智的骄傲
这是最普遍的形态,表现为在对错判断上的固执己见,认为自己的认知、观点、神学理解是绝对正确的。这种心态使人封闭,无法领受新的光照,也难以用恩慈的心去理解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。豆子妹在分享中坦诚,自己早期对付了骄傲和自我中心,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更隐蔽的,用自己所学的“正确”知识去衡量、评判他人。
2. “自以为义”:道德的优越
这是法利赛人典型的品格缺陷。它体现在道德行为层面,因自己遵守了某些规条、履行了某些宗教义务(如禁食、奉献)而产生优越感,并以此轻看、论断那些“不如自己”的人。唐姊妹提到,圣经教导我们要“看别人比自己强”,而当我们开始细数他人的短处时,恰恰证明我们已经落后了。这种道德上的自我满足,使人看不见自己同样是需要怜悯的罪人,忘记了我们一切的“义”在神眼中都如同污秽的衣服。
3. “自以为神”:存在的僭越
这是最深层、也最可怕的表现。它源于始祖的诱惑——“你们便如神”。人试图摆脱对神的依赖,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,靠自己的智慧、能力和努力来定义价值、寻求拯救。庞弟兄一针见血地指出,人远离神,就是因为想“成为自己”,活在“靠自己的状态”里。这种状态使信仰变成一场“手忙脚乱”的道德主义挣扎,充满了挫败与捆绑,因为人试图用有限的自己,去扮演无限的上帝的角色。
“救恩首先要解决我们这个自义的问题……其实人在神面前这个堕落,就是因为人的自义。人想着自己成为神,成为自己,靠自己的状态,也是因为人的自义。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呢,我们就是这个信仰就通了。”——逄弟兄分享摘录
这三种的形态层层递进,共同构筑了人堕落的内在结构。它使我们无法真实地敬拜神,因为敬拜的前提是降卑;它也使我们无法真诚地爱人,因为爱的前提是舍己。因此,离弃,是走上成圣之路的第一步,也是每一步。
三、回归之路:效法基督,回转向小孩子的样式
既然是病根,那么出路何在?分享会给出的答案清晰而一致:效法基督,回转向。耶稣曾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,你们若不回转,变成小孩子的样式,断不得进天国。”(太18:3)这句话成为多位分享者感动的焦点。
1. 小孩子的样式:信靠与依赖的典范
“小孩子的样式”
分享者们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所蕴含的属灵品格:
全然的依赖:
如婴孩在母亲怀中,完全依赖母亲的供应与保护。王子妹和唐姊妹都谈到,孩子遇到困难时本能地呼喊父母,这种单纯的信靠正是我们与天父关系的理想模型。当我们承认自己的“不行”,并向神呼求时,祂的大爱与大能便来扶持我们。
专注与纯净:
白慧东姊妹反思自己是否像孩子渴慕母乳一样渴慕神的话语,像孩子定睛于母亲一样专注地依恋主。孩子的心思单纯,没有那么多世界的缠累和复杂的算计,他们的内心是干净的。
谦卑与无伪:
孩子不会伪装,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真实的。秦姊妹感叹,当今社会鼓励“包装”,而主耶稣喜悦的品格却是“赤裸敞开”,敢于将自己真实的内在呈现在神和人面前。这种敞开,正是源于在恩典中的安全感。
小孩子的样式
回转就是要脱去层层包裹的外衣,以一颗无伪、信靠、谦卑、纯净的心来到神面前。这是一种关系的回归,从试图掌控自己命运的“成年人”,回归到安息在天父怀中的“孩子”。
2. 镜子的功用:在光中认识自己
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回转?多位姊妹不约而同地提到了“镜子”的意象。她们视主的教导为一面镜子,真实地照出了自己生命中的问题:骄傲、自是、内心的不洁、对神话语的渴慕不足。白慧东姊妹的分享尤为感人:“越是我的问题越多,越能彰显出主对我的爱越深。”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属灵原则:真正的悔改不是始于自我谴责,而是始于被神的光照。当圣灵光照我们,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本相时,我们无需惧怕或羞愧,因为这面镜子同时也反射出神不离不弃的爱与恩典。正是这份爱,给了我们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软弱,并勇敢地敞开自己。分享会上姊妹们坦诚的自我剖析,本身就是与主关系真实的明证。
3. 实践的功课:在关系中活出爱
信仰的真实性最终要在日常生活的关系中得到检验。豆子妹和唐姊妹的分享,将深刻的真理带入了具体的实践场景。
“以前我就会啊这样子这样子这样子,但我现在呢就是……尽量不劝,就是在帮助他,一起带着他读经……我不知道哪一天神在他生命中,他能找着力量……我们可以透过祷告。”——窦姐妹分享摘录
窦姐妹在辅导一位长期受困的姊妹时,她的转变极具启发性。她从过去那种带着的评判式劝勉(“你为什么不感恩?”),转变为带着同理心的陪伴、聆听与代祷。她不再急于“解决”对方的问题,而是学习将对方带到神面前,相信神有祂自己的时间与方式。这正是从“法利赛人的灵”转向“基督的心”的生动写照。
同样,唐姊妹在面对母亲的挑剔与指责时,她选择将这视为神摆在她面前的功课。她没有停留在受伤的情绪中,而是回到主里面,思想基督为我们所受的羞辱,从而获得了忍耐与包容的力量。她深刻地领悟到,神所要的爱,是一种不求回报、默默付出的爱,这种爱首先要实践在最亲近的家人身上。
这些真实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,离弃、活出,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,而是在每一次与人互动中,选择恩典而非论断,选择舍己而非自保,选择祷告而非说教的属灵操练。
四、敬拜的真谛:在心灵与真理中与神相遇
当生命的状态从转向,敬拜的内涵也随之深化。张英楠姊妹的分享直指核心:“神是个灵,所以拜他的,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。”
这节经文(约4:24)在此次分享会的语境下,获得了更丰富的解读:
“用心灵”敬拜:
意味着敬拜必须源自一个被圣灵重生、有神生命的内在。它不是外在的仪式或形式,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连接。一个被充满的心,无法发出真实的敬拜,因为它关注的是自我表现,而非神的荣耀。唯有像孩子般谦卑、敞开的心灵,才能成为圣灵运行的管道。
“用诚实”敬拜:
这里的“诚实”原文指向“真理”。这意味着敬拜必须基于神所启示的真理,即关于神和我们自己的真实光景。承认自己是败坏无助的罪人,承认耶稣是唯一的拯救,这本身就是一种在真理中的敬拜。同时,“诚实”也意味着不伪装,带着我们真实的光景——无论是软弱、挣扎还是感恩、喜乐——来到神面前。
因此,真正的敬拜,是重生的灵在神启示的真理光照下,所发出的真实回应。它是一个的灵魂在恩典中对神的仰望与颂赞。这样的敬拜,才能蒙神悦纳。
结语:一场持续一生的回转
这场围绕“耶稣的品格观”的分享会,如同一场深刻的属灵诊断。它揭示了是我们生命中最隐蔽、最顽固的毒瘤,而——即在神面前彻底的谦卑与信靠——则是唯一的解药。从理智的,到道德的,再到存在性的,这条堕落之路的尽头是与神隔绝的孤立与挣扎。
然而,恩典的光照为我们指明了归途:回转向。这并非退化,而是一种升华——是在基督里,恢复受造之初那种对造物主全然依赖的纯粹关系。这条回转之路,是一条在神的话语这面镜子前不断自我省察、悔改更新的道路;是一条在日常关系中,用舍己的爱代替论断的实践道路;最终,也是一条通往在心灵和诚实中真实敬拜神的道路。
正如分享会最后祷告所祈求的,愿我们都能靠着神的大能,离弃一切属乎的卑贱,走在合祂心意的道路上。这场从到的回转,是一场持续一生的旅程,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恩典的扶持与真平安的喜乐。因为,那召我们“变成小孩子样式”的主,正以祂不变的爱,等待着拥抱每一个归家的孩子。
本文内容根据“耶稣颂分享会”的录音整理与阐释,旨在忠实反映分享者的核心思想,并进行系统性梳理。所有引用的分享内容均来自该次聚会。
本文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原网址:/yesongfenxianghui/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