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耶稣颂》47讲分享会
关于爱、忍让与饶恕的生命
——基于《耶稣颂》第47讲“耶稣的待人观”分享会内容整理与阐释
聚会开篇:在基督里重归定睛
聚会由曾弟兄开始。他首先向在长假期间依然前来参加分享会的弟兄姊妹们表示欢迎。他提到,在节假日的团聚与休假中,人心与灵里难免会感到松懈和消沉。因此,他借着远牧师会前的祷告,提醒大家,此刻来到了父的家里,来到基督耶稣里,应当告诫自己,让一切的混杂离开我们,让我们的灵里重新回归,定睛在耶稣的身上。
曾弟兄强调,这种属灵的专注并不会妨碍我们享受亲情互动、爱护儿女或孝敬父母。相反,它会使我们更有“灵力”——圣灵的灵,力量的力——去充满力量和智慧地面对生活。他回顾了远牧师关于“待人观”的教导,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九个要点,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全面和特别的信息。
“他其中讲了几次,‘你想人如何待你,你就如何来待人’。我想真的是很简单的一句话,如何真的让这句话全然地释放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啊?这一点呢,我想也借着我们的回应,我们的祈求,主加给我们力量,让真道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来涌流。”
在简短的开场后,曾弟兄邀请弟兄姊妹们开始分享各自的领受与见证。
弟兄姊妹的生命见证与反思
王静姊妹:关于“忍让”的艰难功课
王静姊妹分享了她对远牧师所讲第五点“忍让”的深刻体会。她提到,远牧师说忍让是一种美德和智慧,但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,忍让常常被视为无能和无奈的表现。主耶稣教导我们不要“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”,但这与世界的法则恰恰相反。在世人看来,只有强势反击,才能被人看得起,不被欺负。她分享了一件发生在她家的真实经历。她家住在农村,邻居在她家晒场旁的一块公共用地上种了树。这块地原本是她们家用来堆放柴火的,后来因为村里要检查,她丈夫便将地收拾干净。没想到,地一收拾好,邻居的侄女立刻就在那里种上了树。王静姊妹作为基督徒,坚持退让的原则,认为不能因此羞辱主名。但她的丈夫生命尚未成熟,依然按着世人的方式反应,直接把树拔掉了。
“我就跟他说,咱们是信耶稣的,咱们不能这么做,本来这个东西也不是我们的。完了以后他去给拔掉,我就给种上。就这样反复三次。”
这个冲突不断升级。邻居甚至在她们家聚会时上门吵闹,指责她们信耶稣的人如何如何。更让她痛苦的是,邻居两次追到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,当着众人的面辱骂她。她回忆道:“第一次我也忍了……第二次我去接孩子,又跑来骂我。哎,我那次我真的是没有胜过。……我就很生气,跟他争吵了几句。”
这次的失败让她深感亏损和懊悔,觉得让神的名受到了羞辱。最终,这件事由村干部出面调解,判定土地为公家所有,谁争吵就收回。王静姊妹反思说,这件事让她深刻认识到,在一个家庭中,夫妻在信仰上若不同心,会给魔鬼留下地步,带来很多麻烦,不仅羞辱主名,也让自己的灵里受到巨大亏损。
“通过这个远牧师讲的这一点呢,我就给我也有很多的一个深思。然后呢,我就觉得在以后的信仰的道路上……真的是这个忍让,虽然说是特别的做到很难,但是我们一定要靠着神,靠着神的能力,要胜过这个也算是一种老我在里面的一种表现。……我也特别的盼望,能够通过这一件事,让我们夫妻能够认识到,我们要做一个荣神益人的事。”
佳丽姊妹:关于“容忍”的宗派之思
佳丽姊妹则聚焦于第八点“容忍”,并将其应用在当今教会宗派林立的现象上。她观察到,改革宗、灵恩派等不同教派之间,常常互相攻击,轻易地将对方判定为“异端”。
她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。大约两年前,她跟随一个讲解“因信称义”的教会学习,虽然她认为对方讲得很好,却因此遭到了自己所在教会的攻击,被指责所跟从的团队是异端。她对此深感不解:“我就自己自始至终弄不明白,为什么就没有这一颗包容的心?为什么就不能像主耶稣说的这样,不抵挡的就已经就是说帮助我们了?”她批评了那种连交流和考察都不做,就直接论断对方是异端的做法,认为这是自以为义,为“占道”大发热心,实际上却没有耶稣基督爱人的心。她指出,无论是三自教会还是家庭教会,里面都有属神的儿女,不应该互相排斥,仿佛看见魔鬼一样。
佳丽姊妹感恩地说,明白了真道之后,她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过去,当遇到持“信耶稣必须有好行为才能得救”观点的人时,她可能会“拍案而起”。但现在,她学会了不再争辩,而是平静地回应,并心里想着远牧师曾分享过的一句话:“等你信主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。”她认识到,许多争辩源于信仰初阶或在圣经上不求甚解,却自以为能行出很多好行为。她不再气愤,而是相信主会亲自在那些人身上做工,就像主曾在她身上做工一样。
“有了真道的浇灌之后呢,你就没有那么多心里那么多气愤了,……我就想主会做的,主会做的。主怎么在我的身上做,也会怎么在他们身上做的。我们只当感恩的说,主啊,这是你的恩典,让我们首先明白过来,这也是对我们的恩待和怜悯。”
秦姊妹与唐姊妹:万般功课,皆源于“爱”
大连的秦姊妹言简意赅地指出,远牧师讲的这九条待人观,“没有一件容易的,靠着自己没有一件容易的。” 她认为,所有这些功课最核心的解方,还是主耶稣的爱,是神对我们的爱。只有爱能够转化一切,覆盖一切。
她坦言,自己也经历过这些功课,深知其不易。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就去挑剔、论断别人,一旦如此,便无法再去爱与包容。她认为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有一颗爱主的心,一颗爱灵魂的心。当我们能像主耶稣教导的那样,将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的事看作是做在主身上时,一切就不会再那么艰难。
大连的唐姊妹也呼应了这一观点。她强调,耶稣一切待人处事的出发点只有一个,那就是“爱”,因为“神就是爱”。世人习惯于“以恶报恶”,而耶稣的观点是“以善胜恶”,这个“善”便出自于爱。因此,基督徒若想跟随耶稣的步伐,就必须学会“爱人如己”。
“我们就要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。这是耶稣的这个待人观,就是一切从爱出发。他所讲的这个九点里面都是出于爱,什么饶恕人呐,容纳人呐,不论断人呐,接待人呐,这都是从爱里出发的。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,你没有爱,你就不是在基督里。”唐姊妹进一步谈到,当今世界,不论大人还是小孩,都显得有些冷漠。基督徒的使命,就是要在生命中活出神那长阔高深的爱,如同大海容纳百川,用这份爱来改变世界。
窦姊妹:观念更新与“容忍”的实践
豆姊妹同样认为这九条待人观“相当的不容易”,因为它们常常与我们天然的常情常理相悖,需要我们更新观念。她分享了自己对第八点“容忍”的领悟。她提到路加福音中门徒禁止一个不跟随他们的人奉耶稣的名赶鬼,耶稣却说:“不要禁止他,因为不抵挡你们的,就是帮助你们的。”
她坦言,自己过去也持有相反的观念,习惯于待在“同温层”里,对于观念不同的人,即便不与之争辩,心里也已筑起了隔阂。她举例说,比如对查理·柯客这类人物的态度,教会中许多人与她的看法完全不同,甚至漠不关心,这曾让她感到难受。但现在,她学会了“笑笑”,不去争辩,即使被人冲撞也不会难受,而是保守自己的心,以基督的心为心去容忍、接纳别人。
她还将这个功课应用到家庭生活中。她的女儿是老板,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搅扰,常常为此烦躁。过去她看到会皱眉说上两句,但现在她认识到这个功课的艰难,并愿意学习。她也提到了关于“麦子与稗子”的比喻,当小组里有人问“为什么上帝允许邪恶存在”时,她分享了正确的观念:分辨和拔除稗子不是我们的事,上帝怕我们伤着好麦子。我们只需装备好自己,在机会来临时表达正确的观念,而不必争辩。
“我们只要有一颗顺服愿意的心,我相信我们的力量来自于神,他必成全。只要我们愿意做,这个都是功课,都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功课。……我们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待人,我们只要有愿意的,相信神都会祝福,都会成就,我们神也会喜悦。”
曾姊妹:在基督里操练,活出真实的爱
来自厦门的曾姊妹总结道,这九个待人观总的来说就是耶稣的爱,但要学到并非易事,必须“一直看,一直反复操练”。她深刻地指出,我们是罪人,周围也都是罪人,能做到互不拒绝就已经很好了。我们作为先得到神爱的基督徒,理应活出爱,但“老我”时常会跑出来。
她认为,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里面的骄傲、不谦卑、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,以及没有一颗饶恕的心肠。我们常常看见别人眼中的刺,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。因此,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:“如果没有经常祷告祈求、读经和在基督里面,在经常地过这个属灵生活,所有的谈话都是白谈,都是一片空话,很难活出来啊!……所以说总的来说,静静地一直反复思想神的爱,这个爱真的是让我们很想……我们只有以基督的心为心,那是一定要反复操练。”
她特别提到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祷告:“父啊,赦免他们!因为他们所做的,他们不晓得。”她认为,如果我们能把这句话吃透,就能活出一点点的爱。否则,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。我们需要管好自己的心、嘴和眼,在每个环境中都竭力思想主的爱。
秦姊妹再思:从“饶恕”中看见神的能力
在窦姊妹提到查理·柯客后,秦姊妹再次分享,这个名字让她联想到了“饶恕”的功课。她认为,饶恕一定是在受到巨大伤害、心里极度痛苦时才存在的。过去,约瑟饶恕他哥哥们的故事曾深深鼓励她。
而当她看到查理·寇尔森的妻子,在遭受极大伤害后,能够仰天求父,饶恕那个伤害她的年轻人时,她深受震撼。“我觉得不容易,真的很不容易。没有一条容易的。”她再次得出结论,这一切唯有在神的爱里才能成就。神的爱是一种从上而来的能力,只有拥有这种能力,我们才可能真正地爱人如己,爱我们的敌人,达到“天下无敌”的境界。这是一个终生的功课。
总结与祷告:如何活出神的爱?
在所有分享结束后,曾弟兄进行了总结。他喜乐地看到,大家不仅都阿门这九点待人观,并且都认识到需要依靠神的爱来实践。接着,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:我们如何来靠着神的爱呢?
他给出了两个层面的看见:
爱不是学习来的,而是经历来的。
他引用使徒保罗的话“原来是基督的爱激励着我”,指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亲身经历和领受神的爱。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或记下字句,而是要在与神的关系中,真实地经历祂的医治、大能、感动和带领。爱不是一种理论,而是一种在我们生命中实实在在存在的、可以拥有的真实反应。我们需要活在爱中。
待人观也是一种智慧。
张老师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九个要点。他指出,这九条待人观——不挑剔、不论断、饶恕、怜悯、忍让等——其实也是一种智慧。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这样对待你,那么你就需要先这样去对待别人。这个看见,能将我们的心态从“遵守律法,怕亏损主名”的被动责任感,调整为“为我们自己好”的主动盼望,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动力。
最后,曾弟兄带领大家一同祷告,结束了这次分享会。
结束祷告
主啊,我们感谢你,在这样的一个信息里面,不但我们当中有一些弟兄姊妹重复在听,而且主啊,你仍然用你的大爱吸引着我们来到这里。主啊,我求你真是开广我们的心,开我们心中的眼睛,主啊,让我们越来越认识你的爱,也看见你的爱,更是能够领受你的爱。
主啊,我们愿意活在你的命定当中,你的引导当中,你的真理当中。主啊,求你更多的爱充满我们,更多的力量充满我们,好叫我们能够活出你的真道。
谢谢你主啊,求你特别地垂听我们的祷告。你也祝福每一个弟兄姊妹,他们有声无声的一个分享,他们心中的感动,你全然地知道。主啊,谢谢你继续地引导、保守、扶持我们这群人在你的话语当中,全然地被造就,被祝福。谢谢主。
我们如此在你面前的祷告,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,阿们。
本文内容根据“耶稣颂分享会47讲录音”文件内容整理而成,旨在忠实反映分享会的主题与讨论,仅用于学习与交流。
本文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原网址:/yesongfenxianghui/18.html